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

中國昆曲博物館

(中國昆曲博物館正門)

(大型的古戲台)

3月26日參觀完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後,馬上趕到位於舊城的平江區的「中國昆曲博物館」。該館的前身是「全晉會館」,建於清光緒年間,規模大,雕飾美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進門後已看到一個大型的古戲台,構造精美,古色古香,左右兩邊各有包廂,供觀眾觀看昆曲表演。

「全晉會館」的大殿内還建有室内戲台,使大殿成為室内戲廳,還設置明式家具,營造明代廳堂風格,匾額為「含英咀華」,對聯是「盛世奏元音天下樂/蘭花飄幽香滿庭」。戲台兩側另展出昆曲服飾、面具及道具。

(團友攝於「堂名擔」前)

(模型:大戶人家建在戶內的戲台)

昔日還有些班子是「自携唱台」作「巡迴演出」,在主人家的喜慶的日子為他們唱曲助慶。館內展出的是晚清時期「寶和堂昆曲堂」所用的「堂名擔」,用上名貴的紫檀木和黃楊木雕製而成,鑲有玉石和燈飾,共有179塊構件和12件飾件,可以拆卸裝組。戲班在演出前把組件運到主人家,再組裝在客廳裡,演員三面圍坐在「堂名擔」裡的長桌邊唱曲。「堂名擔」結構巧妙,工藝精湛,是一件藝術品,難怪被視為「鎮館之寶」。此外,館內還有《古戲台尋蹤》的常設展覽,陳列多種古戲台模型,可看到昆曲昔日不同的演出場所,包括大戶人家建在戶內的戲台。

昆曲是戲曲藝術,昆曲的戲台是建築藝術,古人那種欣賞昆曲的方式,則是生活的藝術。現代的生活反而較忙碌,減少了一份悠閒的情趣。中國昆曲博物館的展覽當然不只是戲台,其他的如昆曲文物史料展等,也極有欣賞價值,有待重遊細看。

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

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

(館長王斌)

 (木刻年畫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德和他成功複製的「壹團和氣」)

考察團在3月26日參觀蘇州市的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,及聽取館長王斌及木刻年畫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德的講解。

年畫是民間張貼來迎接新年的畫,蘇州城內的桃花塢曾經是木刻年畫的生產地,所以有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名稱。王祖德先生領我們看了部份古版年畫如「壹團和氣」、「福祿壽三星」、「百子圖」等,又參觀館內的仿實景展示和各類年畫,例如在商店貼的「招財進寶」和「開市大吉」、在客廳的「三星高照」、睡房的「花開富貴」和「早生貴子」,最特別還是蠶房裏貼有「蠶娘娘」和「貓」,顯示蘇州一帶養蠶業源遠流長。

木刻年畫始於明朝,盛於清朝,曾傳入日本,影響了日本的「浮世繒」版畫。桃花塢年畫的特色是繪畫線條簡練,雕工精細,題材包括祈福、驅邪、風俗、戲曲等。印刷工藝是以彩色套版為主,一版一色,用上大紅、桃紅、黄、綠、紫和淡墨6種顏色,看起來鮮艷奪目,豐滿熱鬧,除了用作年畫裝飾,還是風格獨特的民族藝術品。一幅年畫從刻版到印刷完成最少3要個月。


(年畫刻版)

(樸園的園林)
該博物館的現址是「樸園」,屬民國時期建造的園林,具有傳統造園佈局,現時還在園內增闢桃園,栽種桃樹,增加吉祥喜慶的色彩。王斌館長說蘇州建築有靈秀和不張揚的特點,所以外觀不高不大,但內裡別有洞天,在園內挖泥做塘,堆砌假山,栽種花木,以山水、草木和建築組成三層架構,把享受全部放進自己的空間。

我們看完年畫再看園林,誠一舉兩得。

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

蘇州糖果:「國糖」

3月25日身處蘇州市,晚上有機會一逛觀前街,那是市內的購物步行街,商店林立,是買真絲產品和地道食品的好去處。我在「采芝齋」購了幾款蘇州糖果,最有來頭的是「貝母貢糖」。「采芝齋」是在清朝同治9年(即1870年) 創辦,至今已140年。話說在清光緒年間,慈禧太后久咳不愈,蘇州名醫曹滄洲上京診治時,携帶了采芝齋的貝母糖給慈禧助藥,慈禧病情好轉後,貝母糖也被列為「貢糖」,采芝齋亦聲名大噪。

根據包裝說明,「貝母貢糖」的主要成份有金銀花、魚腥草、淡豆豉、甘草、桔梗、薄荷、白糖和糖漿。查看資料,金銀花和魚腥草都有清熱、解毒、抗菌的作用;淡豆豉有發汗、 調中下氣等作用;桔梗可袪痰 、鎮咳和治療支氣管炎;薄荷可宣散風熱。這樣的成份,是食藥還是食糖?原來這正是該店「藥食同源」的理念,當地導遊說這糖對慢性咽喉炎有療效。以糖論糖,是硬糖一粒,少甜,沒有藥材氣味,但只是一般好吃,勝在有益。


另外的「松仁厚皮糖」和「棗泥胡桃軟糖」則香甜軟滑而不黏牙,確是上品。像這類蘇州糖果還有很多款式,買之不盡,特色是以松子仁、合桃、杏仁、瓜仁、芝麻等為材料,用天然花卉如桂花和玫瑰等為香料,精工製作,講求色、香、味、形俱全,曾用作招待外國政要,有「國糖」之稱,價錢亦算大眾化,150克約售8元。

這類糖果食品,可算是蘇州細緻文化的縮影。

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

蘇州評彈學校

(蘇州評彈學校正門,學校快將遷往新校園。)

(二年級學生的演出)

(兩位二年級同學和團友的合照)

(畢業生吳斌杰和霍婉璐的演出)

考察團在3月26日上午訪問蘇州評彈學校,欣賞學生表演評彈。節目豐富,有二年級學生表演琵琶,畢業生吳斌杰和霍婉璐演出《白娘娘》,還有老師的示範表演。評彈是坐著進行,表演者沒有太多肢體語言,我對蘇州話又聽不懂,幸而校方早已引進字幕系統,把說唱的內容每句清楚顯示,評彈的說唱抑揚頓挫,三弦和琵琶的樂器聲清晰而有明快的節拍感,學生和老師生的關目、造型和服飾更是悅目,令我們看得入神。

原來評彈這種蘇州獨有的地方曲藝已有400年歷史。所謂評彈,就是由評話和彈詞組成,多是兩個人的組合(一人或三人的也有),一人負責彈奏三弦,另一人彈奏琵琶,說唱的內容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,好像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》、《白蛇傳》等,也有新節目像《白毛女》、《新兒女英雄傳》等。學評彈起碼要花十多年工夫,還要閱歷多了,評書才動聽,大概到三十歲後才踏入成熟期,就好像在網上看到的藝人一樣。


蘇州評彈學校是全國唯一的評彈學校,在1962年成立,現時已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,開辦5年制的高職交憑,學校規模不算大,全校只有270人,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百分之百,每年吸引6,000名初中畢業生競逐60個入學名額,是百中選一,難怪學生年紀輕輕已經有這樣的精彩演出。全新的校園亦快將落成,校長笑說我們若遲來3個星期,就可以改往新校園參觀了。下次。

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

江橋鎮文化中心

(他們只是考察團的部份成員,不過人多勢眾,還有備而來)

江橋鎮位於上海嘉定區,距虹橋機場僅8分鐘車程,是嘉定的第一重鎮,建於南宋嘉定10年(1218年),歷史悠久。江橋鎮文化中心是該鎮的重點新建設,是集文化、學習、康體、休閒等多功能的場地,外觀新穎,設備完善,有展示廳、劇院、舞蹈室、錄影室、及多個活動室和康樂室,當然還有馬老師的「上海曉暉國際藝術中心」。


考察團在3月25日上午參觀該中心時,不少活動室內正進行文娛活動。學員的練習相當認真,例如「江橋鎮國樂社」的學員穿著起中式長袍,手持的樂器如二胡等還掛上漂亮的彩帶,看樣子是為一些節日排演,見他們全神貫注練習,我不便打擾。

另一個活動室的情況則熱鬧非常,學員穿了清代宮廷服裝在唱戲曲,見我們入內,便抓住幾位女團友上台一起合唱,男士沒抓,所以我可以在一旁看熱鬧,可惜我聽不懂她們唱什麼,台上的團友也接不上,不過氣氛仍很熱烈,我幾經努力,問坐在台下的學員找來「貓紙」(歌詞)時,她們的表演已告一段落。

(她們就是唱這些歌。)

活動中心有不少長者學員,他們不但精力充沛,而且「身懷絕技」,令人羨慕,看來「一生一體藝」確是終生受用,其樂無窮,如果要急起直追,應該為時未晚吧。

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

艾草青糰:走寶!

(青糰上市。圖片來源:大公網)

3 月28日在南京路步行街自由活動,東張西望,見街角一家南貨店的電子屏幕有「青糰上市」的字眼,很隆重其事,於是看個究竟。

店內當眼處果然有些形如糯米糍的青色東西,一問之下正是青糰,以保鮮紙個別包裝,售2元,一盒6個售10元,仍帶微溫,買了一個試味。口感像一般的糯米糍,以豆沙作餡,但特別之處是它那股濃郁的植物味,我沒有一咬鍾情,但印象難忘。

回來後查找不足,自我惡補,才知此物大有來頭,它全名是「艾草青糰」,是把艾草的汁液加進糯米粉造成的。艾草(Asiatic wormwood)是草本植物,自古已是重要的草藥。以往民間在端午節把艾草掛在門口,用來驅蟲。把艾草點燃,用來薰燙穴道,就是「艾灸」,據說有養生保健作用。日常用途,艾草更是「搽得、食得、聞得」。(1) 搽:用艾草粉製成的護膚品可用來敷面,對於皮膚消炎、除斑、活化肌膚有效。(2) 食:用艾草製成茶、醋等當飲品,或用來煎蛋、燉湯,能改善體質。(3) 聞:艾草氣味芳香,可通竅和促進血液循環,清醒頭腦,難怪古時美女會把艾草戴在身上,增加吸引力。現代研究更發現艾草有抗菌、平喘、鎮咳、祛痰、止血、增强免疫功能,有助醫治高血壓、貧血、肝病、消化不良、中暑等,甚至還有治癌抗癌的作用。

青糰在3月中上市,是因為時近清明。在清明節吃青糰的習俗是沿起於古人在「寒食節」不生火,只吃冷食,並用植物的葉子將飯糰染成青色,作祭祀用。現在的青糰已成為美食,在清明前後,上海有些店舖每日可賣超過三千個。 我適逢其會,無意中得嘗美食,但竟不識寶,沒有大手入貨,殘念。下次醒少少。

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

《牡丹亭》講古駁古?

(兒童版的杜麗娘和柳夢梅)

3月25日參觀千燈中心小學的「小昆班」,印象深刻。同是在3月底,香港的德愛中學為推廣崑曲,邀請浙江崑劇團到校表演(2010年4月15日《明報》)。學生雖然多是初次接觸崑劇,但《牡丹亭.遊園驚夢》裡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男女深情,足以令全場入神。互動環節時,演員邀請學生模仿生、旦的動作和身段,學生感到困難,演員透露他們自小學習崑劇,也曾遇過不少困難,因為演員的形態非常重要,要表現出人物的感覺,才可感染觀眾。

《牡丹亭》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作品。「科長」在考察團行車時曾談及故事內容,我只有點滴印象,回來後查找不足,自我惡補。話說杜麗娘才貌雙全,父親杜寶是高官。她渴望戀愛,一天偷遊花園,在牡丹亭睡著,夢見窮書生柳夢梅拿著半枝垂柳前來求愛,醒後因過度思念而生病,鬱鬱而終,臨終前叫丫環把她的自畫像藏於石底,家人將她葬在花園,修建梅花庵觀。3年後,柳夢梅赴京應試,借宿梅花觀,拾得杜麗娘畫像,杜麗娘魂遊到此,教他開棺讓自己復活。柳夢梅向杜寶表示杜麗娘已還魂,杜寶不信,將他囚禁,放榜後柳夢梅高中狀元,才釋放他,但仍阻撓婚事,最後由皇帝調停,終諧連理。

今天看來,劇情好像有點老套,不過在400年前的封建社會,要表達階級懸殊的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,希望封建家長給子女「鬆縛」,只能用浪漫誇張的迂迴手法,例如女角要死和要番生都沒有難度,還美艷如昔。但我仍想駁故:如果柳夢梅不是中了狀元,這段戀情還有結果嗎?皇帝還會「撐」他嗎?「戀愛大過天,浪漫有底線」,《牡丹亭》沒有測試這底線。

我只是多此一問,熟知故事的觀眾是期待欣賞演員怎樣以本身的藝術修養,表達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情節。以下片段的《牡丹亭》恰好也是浙江崑劇團,張志紅演杜麗娘, 唐蘊嵐演丫環春香。

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

昆曲:千燈中心小學

(考察團攝於千燈中心小學正門, 前排左起第6人是校長謝永春先生)

3月25日下午,考察團來到昆山市千燈鎮的千燈中心小學,該校的強項是科技、體育和昆曲。我們參觀該校的科技和美術書法作品,又聽取謝永春校長的介紹。千燈鎮是昆曲的發源地,有「昆曲之鄉」的美譽,該校致力發揚昆曲藝術,每天課餘安排了「小昆班」和多種樂器班。曾經參觀「小昆班」包括國家領導人和作家白先勇,白先勇更在2004年為昆劇《牡丹亭》改編了一個青春版。

(小昆班的《牡丹亭》片段)

當日「小昆班」學員為我們演出三個昆曲片段,他們年紀輕輕,表演卻十分投入,蘇州話我聽不懂,但卻被他們的身段和舞步等的優美舉止深深吸引,還帶著童真的臉孔,卻演活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,可愛而又令人佩服。他們的化妝和服飾是以柔和的紅、藍、黃色調為主,美艷得自然和諧。昆曲的配樂是專用的竹笛,笛音縷縷,加上鼓板清晰的節奏,和人聲十分配合,顯得清幽典雅,與一些大鑼大鼓的粵曲各異其趣。謝校長認為昆曲的特點是典雅、幼細和優雅,我確有同感。

(天氣清涼,戲服下以Kappa毛衣保暖)

昆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,是千燈鎮一位顧堅的戲曲音律家所創。他起初以昆山民間小調為基礎,自創昆山腔,至明代發展成為昆曲,漸漸傳至各地,成為地方劇的母劇,是「百戲之祖」,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「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」。

(演出成功,小演員與考察團來個大合照)

昆山還有江南「魚米之鄉」之稱,香港人愛吃的陽澄湖清水大閘蟹,是產於昆山而非上海。昆山面積927平方公里,比香港略小,但物產豐饒,而且人才輩出,計有思想家顧炎武、教育家朱柏廬、散文家歸有光、「電腦大王」王安等,確是人傑地靈。

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
上海黃浦江畔

3月24日抵達上海的第一天,天陰有雨,風大,氣溫攝氏4至8度。江南的春寒料峭,相當於香港農曆新年那幾天全年最冷的天氣。

下午5時許一行人來到陸家嘴。陸家嘴是金融中心區,位於浦東新區的黃浦江畔,遙望對岸的外灘。這區的發展只是近20年間的事,在1990年,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,並在陸家嘴成立全中國首個國家級金融開發區。很多外資金融機構隨後在此開設辦事處,現時區內隨處可見新型的高樓大廈,當中有貴價豪宅如「湯臣一品」,亦有高101層的中國第一高樓「上海環球金融中心」。後者的建築主體是一個正方形柱體,逐漸向上縮窄,最後在頂部形成一個梯形的風洞。導遊說有很多居民並不喜歡這大廈,認為它的側面看似一把東洋刀,威脅著周圍的建築物,是日本人別有用心之作。我們初到貴境,反而覺得建築物像一個巨型的開瓶器,建議只需放幾瓶汽水向著它,自可化解。



到明珠公園,已沒有藉口再留戀旅遊車的溫暖,只好抖擻精神,冒著寒風細雨下車。「東方明珠」仍未亮燈,眾人急步到黃浦江畔的濱江大道,這裡既可遠觀「東方明珠」全貌,又可近觀黃浦江面。在陰暗的天色下,江水與天空同樣是顯得一片灰暗,風雖然大,但江面仍算平靜,《上海灘》的浪奔浪流,到底只是電視劇主題曲營造出來,還是我們來去怱怱,未曾得見呢?

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

上海的梧桐

暮春三月,位處江南的上海,雖然到處是高樓大廈,但公園內和一些綠化的地帶,也不乏雜花生樹的景緻。反而在很多街道的兩旁,卻有一排排的樹木,在灰白斑駁的樹幹上,就只得光禿禿的樹枝,沒有半塊樹葉,只是掛著一些黑色像果子似的東西。在雜花生樹的暮春,這些樹好像有點斯人獨憔悴。

問導遊,才知那就是梧桐樹。Hello,聞名已久,終於有緣見面。原來梧桐樹到了5月會長出很多闊大的葉,鬱鬱蔥蔥,濃蔭蔽日地掩映著街道的兩旁。梧桐樹葉在秋天的顏色會變得豐富,有綠、黃、紅等色,到了深秋,葉全都枯黃了,隨風飄落,又回復到現時看到的光禿禿的模樣,如此週而復始,循環交替,生生不息。

民間傳說,鳳凰只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。詩詞裡也時有提到梧桐,還多數是用來隱喻傷感的,李後主的〈相見歡〉是其中一例:
無言獨上西樓,月如鉤,寂寞梧桐,深夜鎖清秋。剪不斷,理還亂,是離愁,別有一般滋 味在心頭。

選這首詞,還可以順道欣賞和懷念一下鄧麗君的歌聲。

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馬曉暉與二胡人生

(馬曉暉的談話, 旁為William Boyd[右]及余昭科[左])

3月25日參觀上海嘉定區江橋鎮文化中心,我心目中的「重頭戲」是馬曉暉小姐為我們演奏二胡。馬老師是國家一級二胡演奏家,以才華和氣質見稱。她在演奏前談到對音樂文化的觀感和抱負,很有啟發性。以下描述如有甩漏,是我的普通話作怪。

馬曉暉留意到現今世界各國都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,她擔心文化人文精神是否跟得上經濟發展的步伐。作為二胡演奏家,她認為音樂可以淨化我們的靈魂,生命應該是美麗的,但也是短暫的,所以我們應該熱愛生命,活在當下。當然,沒有一個文化是完美的,不過會有各自的優點,而音樂是跨文化的,可以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樑,使不同的文化可互補長短。本著這個信念,她突破傳統,身體力行,到外國演出和到各大學講學,用兩根弦的二胡,與小提琴、吉他、色士風、風笛等西方樂器「相融」,把二胡介紹給外國。這樂器到了馬曉暉手裡,竟成為開啟各地文化和心靈交流的鑰匙。

同台交流的William Boyd 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,熱愛中國文化,會說流利的普通話和唱昆曲。他留意到很多中國民間音樂,例如〈梅花三弄〉等,和愛爾蘭一些音樂頗有相像的地方。他還以愛爾蘭木笛與馬老師的二胡合奏一曲〈那嬰孩是誰〉,旋律是英國民謠〈綠袖子〉(Greensleevs)。他們正嘗試更多類似的crossover,現階段讓我們聽到的仍是「草稿」。

「壓軸戲」是馬老師獨奏的〈草原賽馬〉,我不懂得怎樣形容演奏技巧,但聽得很入神,彷彿感覺到馬匹時而奔騰疾走、時而嘶叫的場面,好像置身於北方的大草原。時間關係,我們知道不能encore,但又捨不得離開,幸而馬老師準備了她的兩套作品,並為我們在CD封套上簽名留念,〈草原賽馬〉赫然在內,於是大團圓結局!
(拿著簽了名的CD與馬老師合照,自然笑逐顏開)

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

上海的電子藝術

3月24日抵達上海市的當日,考察團隨即前往徐匯區石龍路的「上海電子藝術創業基地」。園區由三幢大樓和一個展覽廳組成,廳內展示眾多的產品,由專人講解。

我印象較深的產品包括:任你換畫的「電子屏風」和「電子畫廊」、利用投影與雷達技術陪著你走的「互動走廊」、擔心老闆把它當作大玩具的「智能辨公桌」、前後左右任你睇個飽的「三維立體懸浮成像系統」等。

參觀進行中,眼前突然出現馬曉暉小姐亮麗的形象,當我們知道這個並不是三維立體懸浮成像時,立即鼓掌歡迎她。原來「創業基地」想得週到,設置了工作室讓藝術家專心創作,馬老師正是註館藝術家之一。她對這裡的產品很熟悉,還以10秒鐘的速度在「感應式移動白板」上畫了一個二胡,之後還讓我們參觀她的工作室,又和團友合照留念。

電子藝術產業確是創出一個新方向。產品結合了電子科技與藝術,利用電子技術把藝術文化以一種新面貌呈現出來,基地的標誌eARTS正好說明這產業的性質。電子科技為藝術創意提供了一種新的「載體」,使藝術創意可以更容易和觀眾產生互動和共鳴,拉近彼此的距離,藝術又倒過來豐富了電子產品的內涵,賦予冷冰冰的電子組件一種親和力,令它變得溫暖和優雅。

香港的大學改為四年制後,會增加通識課程的課時,讓理科、工科、醫科學生都可以修讀人文和藝術課程,由以往「獨沽一味」變為鼓勵學生跨越不同知識領域的鴻溝,培養多元化的思考,這是當今的趨勢,上海電子藝術產業的發展路向是一個說明。

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柳綠桃紅的蘇州

置身江南幾天(24/3-28/3),對於「暮春三月,江南草長,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」的著名景色有什麼體會呢?

除了「群鶯亂飛」的景象看不到外,到處都是「雜花生樹」。上海、無錫和蘇州三地之中,我覺得蘇州的街道最有園林景色。原來從前的蘇州水道縱橫,夾岸或建民居,或建小街,形成獨特的水巷景觀,現時雖已填平了不少水道,但在舊城仍有些地區保留著小橋流水。

(蘇州舊城的民居)

其實市區的部份街道的旁邊,也有些大概只有三幾呎闊水道,不知道是舊有的還是後來人工開鑿,作美化市容之用,但確是為街道增加了一些秀靈的感覺。最吸引之處,是水道旁邊種植了柳樹和桃花樹,而且是桃樹和柳樹相間。3月26日身處蘇州時,看到柳枝青翠欲滴,彎彎的垂下,隨著微風搖曳,桃花雖未盛放,但一片柳綠桃紅的景象,已是呼之欲出。可惜乘坐的旅遊車怱怱而過,我來不及拍攝這美景,殘念!其後在周莊水鄉看到的垂柳,雖是一片青翠,但桃花卻欠奉,已不比柳綠桃紅的蘇州景緻了。莫非叫我崔護重來,明春再訪蘇州?
(垂柳一片青翠,但此乃周莊而非蘇州)

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

世博預覽 x 江南藝術考察


「暮春三月,江南草長,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」這片江南春色,嚮往已久,加上2010年世界博覽會快將在上海舉行,確是令人心動,很想往上海跑。所以當我知道「伙伴教育基金會」安排了一個在3月底出發的「上海世博及江南民族民間藝術考察團」,並且歡迎全港的校長、老師和家教會代表參加時,急急報名。

報名後才看清楚,原來一如其名,這個團的目的是希望認識世博之宏大和人類文明的創造能力,同時亦希望透過參觀一些民族文化藝術,加深認識民族文化的歷史、現狀和今後的發展。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,是藉著今次的體驗為藍本,希望稍後能為學生安排類似的行程,作為國情教育的一部份。

我對藝術沒有什麼認識,這些任務會叫我太沉重嗎?不過我回心一想,反正無論什麼性質的行程,吃喝方面總會有所安排,何況吃喝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份,於是心安理得,收拾行裝。

考察團如期出發。幾天下來,發現此行果然「超值」,可以替自己「超額増值」,擴闊眼界。由於有「伙伴教育」主席黃鴻機先生和藝術顧問余昭科先生策劃和安排,考察團可以參觀一些平日不會對外開放的單位,確是機會難逢。三十多位團友目標一致,很快便熟絡,在「非物質」甚至「物質」方面都滿載而歸之餘,紛紛向「主席」和「科長」表示謝意,希望他們以後再安排類似的活動。

我一向只是水過鴨背,不留痕跡,但今次卻很希望把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,以免「蘇州過後冇艇搭」。呀,我想起今次確有到過蘇州,還是快手,快手,先概括地記下5天的重點參觀,之後還有很多話題要詳細交代。

第一天(Wed, 24/3)
參觀上海市徐匯區石龍路的「上海電子藝術創業基地」,產品特點是結合電子科技與藝術,可應用於表演、商務、教育、家居等用途。(左至右: 馬曉暉, 黃鴻機, 接待人員, 余昭科)



第二天(Thur, 25/3)
上午參觀上海嘉定區江橋鎮文化中心。當日國家一級二胡演奏家馬曉暉小姐及傳統戲曲愛好者William Boyd還為我們演奏二胡及其他樂器。
下午往有「昆曲之鄉」之稱的昆山市,參觀「千燈中心小學」及欣賞學生表演昆曲。






第三天(Fri, 26/3)
上午在蘇州市參觀「蘇州評彈學校」,欣賞學生及老師表演評彈。
下午參觀「桃花塢博物館」,獲專人接待和導賞。之後參觀「昆曲博物館」,然後到江陰市參觀被譽為「中國二胡之父」的劉天華的故居。


第四天(Sat, 27/3)
參觀無鍚市的「薛褔成故居」和「評彈博物館」,隨後往周莊水鄉,然後回上海,參觀在「上海規劃廳」展出的世博模型。
晚上乘船夜遊黃埔江。









第五天(Sun, 28/3)
遊覽「新天地」,南京步行街和「豫園商城」。之後結束行程回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