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

林蔭下的學校:鄉村學校展覽

↑「林蔭下的學校:村校人和事」展覽
↑部份鄉村學校的校徽

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了「林蔭下的學校:村校人和事」展覽 。林蔭下的學校是指「村校」,即新界的鄉村學校。我原本是帶著幾個問題往展場的,包括:(1) 香港的鄉村學校最早開辦是那間?(2) 香港最多曾經有多少間鄉村學校? (3) 至目前有那些停辦了, 那些在原址續辦?不知否看漏眼,我沒有在展場找到答案,但仍看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。

↑八鄉公立同益學校
↑ 位於洪水橋的寶覺分校

一般鄉村學校的校舍都是髹黃色灰水的平房,但位於洪水橋的「寶覺分校」卻有一座童話式的兩層建築物,頂部是個紅色的尖塔,原來那曾經是建築商鄧鏡波的別墅,怪不得。

↑長洲女校嘉賓題名冊上有區建公的書法
↑ 鍾逸傑爵士簽的中文名

鄉村學校也有女校。1961年2月7日「長洲女校」新校舍揭幕,嘉賓題名冊有校董之一的書法家區建公的墨寶,出席的官員的簽名還算清晰,看得出有新界民政署署長何禮文爵士(Sir David Ronald Holmes) 及夫人、鍾逸傑爵士(Sir David Akers-Jones)及夫人、黎敦義(Denis Bray)等,陣容鼎盛。鍾逸傑還加簽中文名,而且用的像是用毛筆。

↑ 古洞愛華學校的校務日誌

校務日誌並非鄉村學校獨有的學校記錄,但沒有桌上電腦年代的「古洞愛華學校」的校務日誌,是用鋼筆以整齊清秀的字體寫成,細心記錄學校的大事。展覽的一頁,其中有記載當時一位督學沈忠佑在1960年6月5日到校視察,查閱各項學校記錄,又對一些校政提供意見。如今已沒有「督學」,有的是「學校發展主任」,這職位當然不是負責學校的擴展工程,正如「打造一個平台」並不真是用木材石材築起一個台,只是「督學」卻顯得古雅起來了。

↑「村校」變「邨校」

80年代發展新界,大建公共屋邨,推土機所至,鄉村學校有些關門大吉,有些「上樓」,獲派「標準校舍」,「村校」遂變身「邨校」,師生數目激增,昔日的「大家庭」變成「超大家庭」,緊貼「新公共管理主義」的浪潮,家長校友舊生代表等統稱「持分者」,「村味」不再,林蔭下的學校只剩下回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